2019年12月26日,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聯合省委宣傳部印發了《廣東省關于加快文化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意見》。《意見》指出,促進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加大對文化旅游資源的挖掘整合,保護利用好革命歷史文物、城鄉歷史文脈、世界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推動演藝、游樂、動漫、創意設計服務等融入旅游業,重點發展紅色旅游、文物古跡游、南粵古驛道游等,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文化遺產游徑,打造一批省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一批有嶺南特色的文化旅游名鎮、名街、名村,推出一批文化旅游精品線路,培育一批文化旅游品牌產品。支持開發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旅游文創產品、旅游衍生品等。
以下是《意見》全文 ▼
廣東省關于加快文化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意見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和視察廣東的重要講話精神,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文化體制改革中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制為企業和進一步支持文化企業發展兩個規定的通知》(國辦發〔2018〕124號),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文化市場體系,培育新型文化業態,推動我省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走在全國前列,提出如下政策意見。
一、深化文化領域“放管服”改革
1.落實國家關于深入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要求,提高行政審批效率,對文化市場主體的審批,能依法取消的依法予以取消,不能取消的,探索改為備案,將文化領域行政審批時限在規定時限基礎上壓縮50%。推動“證照分離”改革,完善電子證照工作,加快建設手機版網上辦事大廳和移動端審批系統,提供“一體化、一站式、零跑動”網上審批服務。
2.繼續依法委托、下放一批文化領域省級行政許可事項,將向廣州、深圳和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委托實施的省級行政許可事項擴大到全省地級以上市委托實施。
3.推進全省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改革,加強隊伍建設,完善行政執法程序,規范執法行為,創新執法監管方式,積極推進文化市場“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工作全覆蓋,強化事中事后監管。建立健全文化市場信用體系,建立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機制,完善紅名單、黑名單和警示名單制度。
二、培育文化產業發展新動能
4.大力發展新型主流媒體。實施移動媒體優先發展戰略,推進南方+、羊城派、觸電新聞、粵聽、21財經等移動客戶端創新發展,整合省市新媒體資源,打造新媒體發展標桿項目,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新型主流媒體群。
5.大力發展創意設計服務業。發展工業設計服務業,加強制造業產品外觀、結構、功能設計,提高產品文化內涵和附加值。推動文化創意與建筑設計相結合,鼓勵在建筑設計中運用和突出文化元素,完善規劃和建筑設計方案比選制度,加大文化內涵審查比重。實施傳統工藝振興計劃,促進嶺南文化遺產活化利用,引導鼓勵工藝美術產業化、品牌化發展。
6.大力發展演藝產業。實施文藝院團振興提升計劃,增強我省文藝院團創作生產和演出能力水平。實施藝術精品創作工程,提升舞臺藝術原創能力。加大舞臺藝術人才引進力度,加大國有文藝院團演出場次補貼和政府采購力度,支持舞臺藝術精品演出。做大做強華語戲劇盛典等一批演藝活動和藝術行業品牌。支持一批藝術園區,依托我省在舞美設計、制作等傳統優勢,形成輻射華南地區的舞臺藝術設計制作產業。支持建設藝術旅游小鎮、旅游劇場,發展旅游演藝。支持創建和做強演藝行業經紀公司,加強演藝團隊、產品、人才的包裝、推介和整合力度。
7.促進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加大對文化旅游資源的挖掘整合,保護利用好革命歷史文物、城鄉歷史文脈、世界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推動演藝、游樂、動漫、創意設計服務等融入旅游業,重點發展紅色旅游、文物古跡游、南粵古驛道游等,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文化遺產游徑,打造一批省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一批有嶺南特色的文化旅游名鎮、名街、名村,推出一批文化旅游精品線路,培育一批文化旅游品牌產品。支持開發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旅游文創產品、旅游衍生品等。
8.推動文化產業與體育健康業融合發展。依托我省體育服務業、競賽表演業和體育傳媒等優勢行業,為大眾提供以體育文化為核心的產品。鼓勵發展電子競技,完善產業鏈條,支持舉辦具有國內國際影響的電子競技大賽。推動文化產業與健康產業融合,發展嶺南中醫藥文化,建設中醫藥文化旅游示范基地,打造中醫藥文化品牌。
三、促進文化科技融合發展
9.將文化科技納入我省相關科技發展規劃和計劃,培育發展文化科技類企業,引導支持符合條件的文化科技企業積極申報高新技術企業,按照高企樹標提質行動計劃等有關政策予以支持。
10.加強文化領域核心技術研發運用。支持研發5G網絡、人工智能、新型顯示、超高速超高清攝像等文化領域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關鍵元器件,推動參與有關標準制定,推動重大文化科技成果產業化。支持我省傳統優勢文化消費終端生產、文化裝備生產轉型升級。對文化科技企業開展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和綠色化技術改造創新和承擔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企業重點實驗室等平臺建設任務的,可依照國家部(委)重要項目、省科技計劃項目組織管理規定予以支持。
11.大力發展文化新型業態。支持發展4K/8K電視、數字出版、動漫網游、數字娛樂、移動新媒體、網絡視聽、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打造領軍全國的文化新業態集群。支持建設4K/8K電視網絡應用、新媒體4K/8K云服務平臺、4K/8K制作轉播服務、國家ISLI標準產業化應用、版權云平臺等重大文化科技項目。推動建設智慧廣電南粵云平臺,發展智能家庭娛樂。
12.加強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設。高標準建設廣州、深圳國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推動成為國內外知名的文化科技研發創新中心。爭取新創建一批國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遴選一批省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培育國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的后備力量。
四、推動文化產業集聚發展
13.打造龍頭文化企業。推動文化企業整合各類優質文化資源,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兼并重組,在新聞信息服務、內容創作生產、創意設計服務、文化傳播流通、文化新型業態等領域打造一批具有全國競爭力的龍頭文化企業。
14.做強做優文化產業園區。支持爭創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推進省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創建,鼓勵創建市、縣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支持文化產業園區建設政務服務、知識產權保護、金融服務、產學研合作、孵化創新等公共服務平臺,提升服務能力。支持組建市場化的文化產業園區發展基金。對獲得國家和省認定的文化產業示范園區(基地)、文化旅游融合示范區、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區(基地)、影視拍攝基地、對外文化貿易基地、版權示范基地等給予政策和資金支持。
15.引導符合條件的文化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按照《廣東省財政廳關于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后補助試行辦法(修訂)》積極申請后補助。鼓勵各地綜合運用資助、業務獎勵等方式,對文化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等雙創服務平臺的辦公用房、用水、用能、網絡等軟硬件設施以及項目路演、股權融資、知識產權質押等予以補助。
五、完善文化產業用地政策
16.強化文化產業發展規劃與國土空間規劃的銜接,有效保障文化產業設施及項目用地需求。鼓勵利用閑置設施、盤活存量建設用地發展文化產業。鼓勵將城市轉型中退出的工業用地根據相關規劃優先用于發展文化產業。企業利用歷史建筑、舊廠房、倉庫等存量房產、土地或生產裝備、設施發展文化產業,可實行繼續按原用途和土地權利類型使用土地的過渡期政策。各地級以上市根據實際,在符合國土空間規劃和產業發展規劃的前提下,可優先安排重點文化產業項目用地計劃指標。
17.對獲認定為國家或省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基地)的,享受省重點建設項目待遇,優先安排用地。文化產業項目使用文化用地的,符合規定的可以協議出讓方式供地。重點文化產業項目建設用地,經相關土地出讓協調決策機構集體決策,土地價款可按規定分期繳納,最長時間不超過兩年。在符合國土空間規劃和建設規范、不影響相鄰關系及嚴守安全底線的前提下,鼓勵存量文化項目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國有文化企業原生產經營劃撥用地,經省級人民政府批準,可采用作價出資(入股)方式配置為企業資產。
六、強化對文化企業的金融支持
18.規范發展文化產業投資基金。充分發揮省創新創業基金(新媒體產業子基金)、南方媒體融合發展投資基金的引導示范作用,支持設立并規范運作各類文化產業投資基金。
19.創新文化產業投融資體制。推動文化資源與金融資本有效對接,推動文化資產證券化。完善文化企業公共綜合信用評級體系,創建文化企業融資大數據庫。支持有條件的地區和文化產業園區搭建文化金融服務平臺,為文化企業提供綜合性、一站式服務。
20.推動文化企業融資渠道多元化。鼓勵符合條件的已上市文化企業通過公開增發、定向增發等再融資方式進行并購和重組。鼓勵符合條件的文化企業進入中小企業板、創業板、新三板、科創板等融資。鼓勵符合條件的文化企業通過發行企業債券、公司債券、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工具等方式擴大融資,推廣知識產權質押融資、供應鏈融資、并購融資、訂單融資等貸款業務,加大對文化企業的有效信貸投入。
21.推動文化金融服務創新。研究制定知識產權、文化品牌等無形資產的評估、質押、登記、托管、投資、流轉和變現等辦法,完善無形資產和收益權抵(質)押權登記公示制度。鼓勵金融機構建立服務文化產業的專業服務團隊、特色機構,針對文化產業開展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鼓勵金融機構對文化金融業務的信貸規模、審批授權、風險容忍、績效考核、團隊建設等方面實施差異化管理,推進符合文化企業特點的貸款審查和管理模式。鼓勵開發文化消費信貸產品。
七、加強文化產業人才政策保障
22.貫徹落實省委《關于我省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實施意見》,將文化產業人才納入我省人才分類評價評估體系,逐步健全我省文化產業人才評價認定相關辦法。
23.加大文化產業人才培養引進力度,根據產業發展的需要,對高層次緊缺急需的文化產業人才,在住房、落戶、出入境、停居留、醫療、子女入學、配偶安置、社會保險、入住人才公寓等方面提供便利服務。
24.支持文化企業、文化產業園區(基地)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共建人才培養基地。加快文化創意博士、博士后工作站建設。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在國有文化企業試點和推廣職業經理人制度,完善相應激勵機制。
八、強化文化領域知識產權保護與轉化應用
25.進一步完善知識產權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有效銜接的機制以及知識產權快速維權機制。加大管理和執法力度,打擊文化領域知識產權侵權行為。
26.推動文化領域創新型企業貫徹《企業知識產權管理規范》國家標準,開展高質量高價值知識產權創造布局與協同運用。
27.健全技術創新、知識產權和標準化互動支撐機制。探索建立健全文化領域知識產權評估、服務和激勵制度,建立健全激勵版權創造、保護和運用的政策措施,活躍知識產權交易運營,推動文化領域知識產權市場發展。在國家相關法律規定內,允許投資人以知識產權等無形資產評估作價出資組建文化企業。
九、強化國有文化資產管理
28.建立健全國有文化資產監管機制。完善黨委和政府監管有機結合、宣傳部門有效主導的國有文化資產管理模式,實現管人管事管資產管導向相統一。推動黨政部門、事業單位與所屬的文化企業進一步理順關系,實現經營性國有文化資產集中統一監管。
29.加強國有文化資產管理。國有文化企業依照相關規定定期報告財務狀況、生產經營狀況、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狀況和社會效益情況。加強國有文化企業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綜合考核,探索建立國有資產保值增值考核與社會效益考核相結合的綜合評價體系。
30.強化重大事項審核監督。按照國辦發〔2018〕124號文件要求,國有文化企業公司章程制定和修改、注冊資本增減、重組整合、破產解散、改制上市、國有產權轉讓、無償劃撥、組建集團、發行債券、法定代表人變更等重大變動事項,報同級國有文化資產管理機構審批,并按有關程序和規定辦理。
31.推進國有文化資本戰略重組。建立健全國有資本經營預決算制度,落實轉制國有文化企業財稅優惠政策。推進國有文化企業兼并重組、轉型升級,推進國有文化資本授權經營,探索組建國有文化資本投資及運營平臺。培育大型龍頭文化企業品牌,壯大國有文化企業規模和實力。
十、引導和擴大文化消費
32.完善文化消費財政補助制度。統籌現有文化相關資金,促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引導和支持研發公共文化新產品、新技術,擴大政府文化資助和采購范圍。加強文化消費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傳統商業綜合體轉型為商旅文體綜合體,支持將區域文化中心、文化街區、美術館、演藝場館等文化設施改造建設納入各地公共文化建設范圍。
33.對文化經營單位提供的優質優惠文化產品和服務給予支持。加大對廣東省藝術院團演出季、全省優秀舞臺藝術作品巡演、全省優秀美術作品下基層巡展、廣東優秀電影作品展映、優秀國產動畫片、紀錄片展播、衛視頻道重點宣傳期播放優秀廣東電視劇等文化惠民項目的支持力度。
34.支持粵東粵西粵北地區和國家文化消費試點城市采取政府購買服務、積分獎勵、消費返利等多種方式,激發群眾文化消費意愿。
35.推進國家和省文化文物單位文化創意產品開發試點工作。落實國辦發〔2016〕36號文件,允許試點單位在符合相關財務管理制度的前提下,有一定的資金統籌配置權。探索試點單位通過知識產權作價入股等方式投資設立企業,從事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經營。試點單位具備相關知識和技能的人員在履行崗位職責、完成本職工作的前提下,經單位批準,可以兼職到本單位附屬企業或合作設立的企業從事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經營活動;涉及的干部人事管理、收入分配等問題,嚴格按照有關政策規定執行。探索制定試點單位從事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相關人員任職管理規定和收入激勵辦法。
十一、加大財政稅收扶持力度
36.落實國家關于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的稅收優惠政策,省財政統籌現有文化相關資金,加大扶持力度,提高資金利用效率,促進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